(一)
人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?怎样活才有意义?怎样让心中的梦得以实现?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似乎要伴随雅的一生,虽然现在还没有走完一生,但她自有思考能力以来,似乎就在思索这个问题。
妈妈说雅很小的时候总是爱哭,甚至边哭边用手拽自己的头发,后脑勺的头发快被她拽掉完了。爸爸妈妈带着她到处找医生,可谁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。雅好象对此也有一点模糊的记忆,她记得她那时老爱戴帽子,不想把稀疏的后脑勺露出来。父亲还说她很小的时候就常说:“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聪明,我为什么这么笨呢?”别人能做好的事她反复做还做不好时便急得哭将起来:“为什么他们都能做好,我为什么就做不好呢?”
雅从小就希望自己被人说好,希望自己一生有所成就。她从小就喜欢看名人传记,那里面的英雄人物是她学习的榜样,是她灵魂上的营养。他们激励着她,每每让她热血沸腾,她觉得此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活出精彩不枉此生。
他活着,是为了给他人希望。电视上,一个没有四肢的男人在发表着动人心弦的演讲,他让多少人看得热泪盈眶,热血沸腾。他就是澳大利亚80后著名励志演讲家尼克.胡哲先生,他天生没有四肢,可他却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人。他凭着百折不挠的决心学会了骑马、打高尔夫球、游泳、足球。他学业优秀,拥有两个大学学位。他创立了自己的企业,获得“杰出澳洲青年奖”。他没有为自己生来的残疾而自卑绝望,而是利用顽强的毅力成为了无数人崇拜敬仰的英雄。
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毕业,他依靠顽强的自学,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。他后来因伤寒病落下左腿残疾的毛病,但他依旧坚持自学成为清华大学的讲师。他自学了英、法;德文,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。1936年夏,他被保荐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,发表10多篇论文,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。1938年,华罗庚访英回国,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写出了名著《堆垒素数论》。
张海迪身残志坚,勤奋学习,乐于助人,被誉为“当代保尔”。她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,她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中小学课程,自学了大学英语,日语,德语和世界语,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。张海迪翻译了《海边诊所》等著作,创作了《轮椅上的梦》等100多万字的作品。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,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楷模。
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,也是命运最悲惨的音乐家。他童年家庭贫困,12岁开始作曲,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。17岁母亲病逝,他得了伤寒和天花,可他不屈服于命运,依旧执着于心爱的音乐。28岁那年他不幸耳聋,可他却创作了著名的《命运交响曲》,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,最终战胜命运,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,他坚信“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”,“顽强的战斗,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”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。
霍金十三四岁时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,他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,研究宇宙学时,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,他勇敢地面对不幸,继续醉心研究。70年代,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,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。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。1973年,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,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,但温度却会升高,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。
八十年代,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,但他却全身瘫痪,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,说话和写字都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。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病发后获得的,这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,他的顽强精神值得人们学习。
海伦.凯勒是美国的一位残障教育家,她在一两岁时因高烧而引致失明和失聪,她在盲人学校老师沙利文的帮助下学会了说话并考上了大学,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学士学位,写出了举世著名的作品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,激励了无数人。
残疾人舞蹈家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,也失去了甜美的歌喉,从此坠入了无声世界。7岁时进入市聋哑学校学习,开始对舞蹈产生无穷的乐趣,并刻苦练习舞蹈。17岁那年她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:上大学。她将自己练舞的倔劲儿用在学习文化课上,1994年如愿以偿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,成为了一名大学生。如今邰丽华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,她不仅担任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,出任了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副主席,同时她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,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,她的演出剧照总是出现在艺术团宣传材料最醒目的位置。
名人传记是人们的精神食粮,它就如劲风鼓起了风帆,让人张开理想的翅膀。当人情绪低落,悲观失望时,名人传记便如狂风卷走了阴霾,让人豁然开朗,精神振奋。雅想起自己怀女儿时重拾英语,当她感到枯燥沮丧时,她便看李阳写的关于学英语的励志书:《我疯狂,我成功》。李阳有一些励志名言很使人受鼓舞:
1.使我们痛苦的东西在真正锻造我们。
2.成功没有电梯,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楼梯。
3.成功的秘密在于始终如一地坚持目标。
4.成功来自于克服困难的斗争。
5.只有在字典中,成功才会出现在工作之前。
6.除辛勤工作之外,我别无成功的秘诀。
7.人们总是问我是否知道成功的奥秘,能否可以告诉别人怎样才能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。我的回答是:成功和实现梦想的诀窍是努力工作。成功是干出来的,不是想出来的。
8.做最好的打算,做最坏的准备。
9.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,那就是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。
10.肤浅的人相信运气,而成功的第一秘诀是自信。
11.人不是为失败而生存的。
12.生活很艰苦,但你可以更加强大。
13.当你停止尝试的时候,你将完全失败。
15.要想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就必须有伟大的希望。
过去,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理念上,人们更多是把英语当作一种知识来传授,把英语当作一种学问来推广,而英语的实质是一种交际的工具,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一种技能的训练。老师把英语当做知识来传授,学生靠死记硬背语法和单词,最后出现了不会听不会说的“哑巴英语”。李阳鼓励他的学生大声说英语,他认为疯狂英语的第1步就是要突破不敢开口,害怕丢脸的心理障碍。李阳疯狂英语成功的根本因素和关键点是符合“一部分”的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的。
(二)
思绪入海奔腾东去
几多岁月稠
忆当年正清稚
澄澈眸眼新奇原野映
芬芳青草地奔翔鸟儿影
淙淙小溪旁欢歌流连意
笃定世界明媚美好摒弃庸世俗尘
拥抱博大太阳 热情温暖洒大地
化作春风掠尘世 抚平红尘心波痕
憧憬携手共建阳光社会
英雄史传一本本
时跃脑海热血涌
激情澎湃火焰熊熊
轰轰烈烈画面脑中映
仿效英杰 冀豆蔻年华
驰骋阔野翱翔无垠碧空
生机力量充沛身
天朗人和满心田
丽日碧空纵马沃野
山涧泉水一路欢歌
欣喜热情尽洒大地母亲
忆清眸 慨往昔
当时少年不复还
踯躅在秋风里,落叶卷着萧瑟在身旁翻飞。望苍茫大地,依旧是熙熙人世,车水马龙。在这样的季节里,却倍觉自己游离在人海之外,望高山流水,望北雁南飞,望红叶片片,竟不觉怆然而泣下。捉身边一只翻飞的黄叶,对黄叶喃喃述说着悲怆。
在这样的季节里,又觉自己踉跄在茫茫原野上。天也苍苍,地也茫茫,凄风斜雨吹打着凝滞的面孔。雨点触到唇际,竟是这样的冷涩。裹在深深的寒意中,心儿沉到海的底层。两眼凝望着天际那灰蒙蒙的苍穹,却什么也没看见。
思绪陷入沉沉的海中,它奔腾东去,流过了几多岁月……仿佛又看见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,睁着一双澄澈的眼睛,新奇地望着阳光下灿烂的绿野。她像小鸟一般奔跑在散发着芬芳泥土气息的青青草地上,流连在淙淙欢歌的小溪旁。
她毫不怀疑的相信,世界将永远是这样的明媚、可爱。她庆幸,她出生在一个崭新的世界,书本上讲的过去的白色恐怖将在新的纪元里一去不复返。老师,父母也都这么说,也许这个女孩儿的血液里,生来就带有固执的因子,一旦相信的事情,除非碰得头破血流,她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思想。她相信老师、书本上的话都是对的,她决心按着这些话来指导自己的行动,因为那时她还不具备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历史。
从此以后,这个小姑娘便陷入那梦想的金光之中,很久很久没有醒来。直到长大,她依旧有许多懵懂。她崇尚书,在书中,她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:老师、战士、父母是完美无缺的,对雷锋的崇迷已深深植根在她的脑海中。她想拥抱那博大的太阳,让热情与温暖洒满大地。她想化作春风,抚平每个人心上的波痕。她想与新纪元的人们携手共建充满阳光的共和国。
她崇尚英雄,一本本传记中的英雄形象,时时跳跃在她的脑海中。英雄的悲壮,英雄的举手投足,都激荡着她幼小的心灵,她被一种澎湃的激情汹涌着,她被一团熊熊的火焰燃烧着。她的脑海中是一副副轰轰烈烈的画面。小小的她,相信人定胜天,她仿效英雄的言行。那时,她简直没有自己,遇到事情、问题时,她的脑海中马上闪现出英雄的思想、举动。她希望在豆蔻年华之时,能够驰骋于辽阔的原野,翱翔于无垠的碧空。
那时的她,整天被一种充满生机的力量充沛着。她由衷地感到:天是那样的明朗,人间是那样的和煦、灿烂。她想在丽日碧空下纵马高歌,她想象那山涧泉水,一路欢歌,将欣喜与热情洒给大地母亲。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这句千古名言如电光火石般撞击着她幼小的心灵,她希望此生亦能像范仲淹那样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她遗憾英雄怎么总有缺憾。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保持品质的高洁。这样,她就可以坦然地笑对天地,笑对黄河长江。她要做一个完美无瑕的人。她容不得一粒沙子揉进眼中,也容不得一缕斜风掠过身旁,但她更把自己解剖得支离破碎,以便不留缺憾。
她就这样地走进自己那个燃烧的世界,她就这样毫不怀疑地认为太阳下的人们都是一样的美好。
当这个小姑娘渐渐长大时,少年时代编织的种种美好的幻想,仍盘踞在她的脑海中。终于有一天,一个惊颤的巨大的问号萦绕在她的脑海中,如激浪般冲击着她的脑膜:脑中的世界与现实真的一样吗?为什么现实社会中也有丑陋,也有腐败,也有自私?为什么我所信如磐石的东西连同龄人都持戏谑的态度?十多个春秋,我是怎么度过的?为什么竟与同龄人在思想上存在着这般深的隔膜?
猛然间,只觉山崩地摧,雷电交加,如泰山轰然倒塌,她萎靡了,颓废了,她再没有力气挺直脊背。任风雨洗面,她踉跄在泥泞中,望激烈苍天,忍不住雨泪纵横:这就是我苦苦追求的理想世界,这就是我所憧憬的和煦人间,这就是我为之奋斗,以期他日报效的漠漠疆场?!
怎不令人仰天长笑,怎不令人饮泣悲号。难道今后也要象那芸芸众生卷入碌碌之流,苟且存生?难道也要在这灰风乌雨中了此一生吗?不!宁愿徜徉在那孤独的荒原上,宁愿凄怆地赴入那一片清清埋愁地,宁愿与青灯古经相伴,也不愿扭曲自己的灵魂,也不愿昏噩苟和……
从此,她就象那离群的孤雁,在苍穹中哀鸣;浓重的失意如那孤独的乌骓,在荒原上悲厉抑压的愤懑;常觉如立冰川之巅,直觉高处不胜寒;常觉如陷冰潭之底,直觉冷彻髓骨。黯然的心啊,何时能拨开那沉沉的乌云,去呼吸那温暖的阳光……
很久很久,她才缓缓从灰岸那畔走出,只是一切看来都是漠漠的,再不能轻易激起热情的浪花。再看茫茫人海碌碌人世,偶开大眼窥人间,可怜谁是眼中人?感叹无奈似水,缠绕复生。
又一阵秋风扫过,黄叶随风逝向远方。秋意深深,似又见尘马之中岳飞挥戈北上;似又见苍茫旷野屈子长吟“路漫漫,其修远矣;吾将上下而求索”;似又见李清照泼墨而书:“生当做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;似又见秋瑾舞剑起歌“英雄末路当磨折,夜夜龙泉壁上鸣”。似又见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仿祖逖闻鸡起舞,效古人悬梁刺锥苦读。今天似还能感受到那喷薄而出的豪情,那报效国家的热望。
寒意瑟瑟,蓦收思绪,环顾苍茫大地,唯留一个微渺的我,禁不住对苍天喟然长叹:时光匆匆如水,丝毫不为一个黯然的心境滞留片刻……
(三)
她是芸芸众生中的一枚,是熙熙人流中的一员,从来就在此中流,为何现在却越来越认同此念此观?
曾经的夙夜难寐,曾经的扼腕轻叹,曾经的蹙眉不展,曾经的郁郁不舒,曾经的愤懑忧怨,在越来越融入俗世的生活中,已随着柴米油盐,奔波生活,父母子女,亲朋故友,年岁渐长芳华不在的现实烟火中慢慢化烟化雾,飘渺远方。
思想上性格上的差异是造成自己与他人区别的重要因素,每个人的思想性格都迥异。环境,所受教育,经历不同等等,造就思想性格的不同。童年是一张白纸,描绘上什么图画就留下什么印迹,甚至贯穿终生白首莫变。
“当他回首往事时,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。”这句名言出自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这是书中的主人公保尔·柯察金说的话。
原文内容如下: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: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,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;这样,在临死的时候,他就能够说:“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,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——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。
小说通过记叙保尔·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,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,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、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才会创造出奇迹,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。
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尔·柯察金这一艺术典型。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,并不把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,而认为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,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。
胎儿在母亲腹中会有思考能力吗?在人生的最初岁月会有深长的思虑吗?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期懵懂不知世事,但他(她)会不会想到漫长的一生该如何度过?雅觉得自己可能从幼儿期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。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浸透了深沉的思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痛苦。
雅听妈妈说,她很小的时候就爱哭,甚至还边哭边揪扯自己的头发。她觉得自己从小感受痛苦的滋味就异于常人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雅只知道,自己自记事以来,就想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人。学生时代,她找尽了关于伟人青少年励志发奋报国故事的书。每每看到此类书,她就觉得热血一波波涌向她的头颅脸颊,她的身体也如雷电在身体内突奔。
清澈幼稚的童年,她看不到社会的阴暗面,体味不到人心的复杂。她的脑海里只有老师描摹的美好,历史中的白色恐怖对不经世事的她来说,就如虚幻的故事。她最注重的是锻塑自己思想、品格的纯净,她要做岳飞那样品格、才干皆完美的人,而绝不做同样才华出众,却因品格低下而遭世人唾弃的如秦桧那样的人。为此,小小年纪的她制作了“三省簿”,学古人一日“三省吾身。”
小时,雅家也困难,但她看到流落街头的乞丐、老人时,她会心情沉重,眼泪盈眶。高三时,她和同学们到省城参加美术考试,当她看到以厕所为家的年长女乞丐时,不由嗟叹连连,涕泗横流。她恨自己自小心怀天下,想天下平和,没有贫穷没有黑暗,可现实中出现了流离失所的人她却无能为力,她觉得这也是自己的责任。同桌问她为何总是叹气时,她只是又重重地叹口气,她不能说,她要把自己的心思封存在深心处。因为她做不到出类拔萃,因为她做不了理想中的自己。自己普通如芸生,又怎敢暴露自己自小想报效国家有番作为的愿望呢?
学生时代的自己又听不得见不得社会的黑暗面,每每听说便沉浸心头痛苦辗转。她恨自己空怀大志,她怨自己天生愚钝。她一次次仰望长天悲鸣:上苍啊!你为何让我自小志向凌云,却给我一颗愚笨的脑袋,一颗执拗的心!我如此懦弱无能,又如何实现宏大理想?
这一生,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折磨着雅的心,这使她心中有了深重的自卑和失意。现实总是折磨着她,打破她自小形成的固有观念。每一个观念的改变,都是撞得头破血流的结果。
譬如,她自小便信奉“人生难得一知己”,她不愿多交朋友,认为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。可认人不清交错朋友也给她带来毁灭性的打击。高中时本该发奋图强,却因交错了朋友差点辞世。她唯对同桌(高中时她不止一个同桌,这是她初入高中时的同桌)说了自己的宏大愿望及为之的努力,她唯对她说了自己的隐密:她初中时暗恋的男孩。那个优秀的男孩是理想中的自己,他是那样的出类拔萃,她想做的事他基本上都做到了。可同桌不知出于什么心理,背后大肆谤毁她,可怜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交际的她,想到自己自小便注重清名清誉,竟被如此毁誉,她感觉到了无生趣。她不愿辩解不愿泄露同桌的隐密。那些个天旋地转的日日夜夜,她难眠难食,红润的脸颊变得苍白,头发大把掉落,月经紊乱。这是她生平中的一个重大灾难,她差点抗不过去了。清纯的少女时代,她抗受打压的能力太差了。
后来她反思自己,是自己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她的鄙视让她怀恨在心。雅不可想象,貌似清纯的同桌无甚志向,她早熟早恋多情。在雅心中,一生深爱一人已足矣,哪有精力恋多人。她喜欢的其中一个男孩貌似对雅表现出了热情,这也引起了同桌的嫉恨。那时的雅哪里懂得这些心理这些事啊!她也由此发觉自己与他人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别。实际上也是:她落伍了,她已成了同龄人中的异类。她不知如何处理人际纠纷,可即便自己快支撑不下去欲昏厥时,她还是挺直了脊背,倔强地走入风雨中。只是回到家,她才颓然倒在床上,大睁着双眼任由痛苦吞噬自己……
这一世,处处不顺,寄希望于婚姻,婚姻也千疮百洞。那个被自己幻化成救世主来拯救她的老公,曾经给她多少憧憬和希望,最后却是深深的失望。他不理解她,总觉她很不现实。那个贫困又一地鸡毛的家庭,那自私又多事的公公婆婆……她不在乎金钱、房产,却偏遇势利的他们和叵测的邻人……她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,生活却处处跟她作对。难道是她太幼稚,老天才要处处设难让她清醒,让她面对现实,让她在人间踏踏实实地生活?人间也许本该如此,人应适应人间烟火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