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话说当时我路过大树下的时候,正好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爹坐在那里吃饭,低头一看就那道‘猛龙过江’了。我瞧着好奇,明明就是一碗清汤,那老爹却吃得津津有味的,便像旁人问其原因。”说着李鑫不屑的摇了摇头。
“你们却不知道,原来那人以前竟是个秀才,可惜晚节不保,失了秀才功名。之前家里盼着他能考上举人考上进士,家里的积蓄都花在了他的身上,现在晚节不保了,他老伴又去世了,儿子和儿媳自然不愿意在这么着供着他,于是便落到这副田地了。
不过,也不知道他是读书读傻了还是怎么的,儿子儿媳这么对他,他也不知道去村上告他儿子儿媳,反而是苦中作乐,一天到晚在大树下怡然自得,刚刚里面看到的东西,就是那老爹发明出来的。”
林海在心里叹息了一声,到了古代,他终于深刻的体会到以前学习的课文《范进中举》时的心情了!
自隋唐科举盛行以来,也就是一开始的时候,或者是在特殊时期,秀才还算有点值钱,比如说开国之初,前朝官员再有才,也不会立刻就因为你的王八之气,倒头就拜,为你做事。就算是已经定鼎,为了稳定新朝,就会对前朝的官员进行一场大的清洗,即使不杀,也不会如何重用。因此,在人才匮乏的时候,就算是秀才,只要能及时站队,有些实干,就很有可能捞个官做做,升职也没那么多限制。
只是,等到统治稳定,天下太平,加上越往后,文化普及程度越高,秀才就没那么值钱了。自****以来,生员秀才都是不能终身制的了,每三年都得考一次,若是不能通过,就要削去功名。到了举人这个程度才会好一些,不光不会每三年一考了,而且有免税的特权,在吏部也有授官的权力了。
可以说,举人就是一个分界线,考得上考不上,完全是两码事。廪生往上尚且有国家的财政补贴,每个月都有银钱米粮发下,一般的人家,只要人口不算多,凭着这个,也能勉强糊口了。再下面的生员除了出门不需要路引,不再是民籍,不需要服什么徭役之外,也就没什么特权了,要不然,也不至于有穷秀才这个说法。
try{content1();} catch(ex){}